
-
07-29做,就做到最好
做,就做到最好--2018-2019年度重装工匠王坤总装配分公司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的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这是机组出厂前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要问这项工作谁做得最好,当属钳工一区区长王坤。王坤在采煤机浮动油封及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方面十分擅长。在安装山东新巨龙MG1660采煤机摇臂行星头时遇到了浮动油封漏油的问题。经过多次重新调整间隙后安装浮动油封,漏油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技术讨论中,他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判定,轴承间隙没有调整到位导致轴承和行星头密封盖间隙过大,导致漏油。随后,利用工装将轴承压实到位,重新测量轴承与密封盖的间隙,保证间隙在合理范围之内,解决了浮动油封漏油的问题,产品一次交检合格。公司采煤机齿轨轮组采用的是分体式设计结构,即齿轨轮组由大齿轮和齿轨轮合套安装组成,在安装过程中存在两个齿轮和轴承合套困难的情况。公司采煤机国产化高端部件中摇臂和联接架的安装多采用超级螺母进行安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超级螺母没有完全安装到位就进行加力,导致安装出现反复拆装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王坤设计制作了齿轨轮组和超级螺母安装工装,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改进齿轨轮组安装工艺,改变了传统的铜棒敲击等安装方式。采煤机齿轨轮组和超级螺母安装工装是国内独有的设计,解决了安装难题。改进后的工艺和工装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安装质量,应用效果非常好。目前,已经在采煤机产品上全面推广使用。8.8米超大釆高智能化采煤机是公司重点项目,安装难度大,时间紧张。了解到情况后,王坤主动请缨完成机组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他带领钳工一区的组员两班倒,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了任务。其中在安装摇臂行星头的过程中,锥轴承尺寸大,为公司首次安装,技术人员和王坤都没有经验借鉴,要一次安装到位很难。王坤和组员经过多次技术讨论和调整试装,最终一起配合完成了安装。王坤要求自己每件事都要干到最好,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几个字。在15年时间里,他从一名刚进厂什么都不懂的学徒工,慢慢地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详细记录摇臂、牵引部等关键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安装人员,经常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安装效率和质量。工作多年,在机组安装质量考评中总是成绩突出。这些也使他获得了2018年西煤机“劳动模范”、2018-2019年度“重装工匠”等荣誉称号。“做,就做到最好。”王坤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工作信条。他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安装机组无质量事故,成为分公司高质量安装机组的标杆。(李思远)
-
07-24有他在 没烦恼
有他在没烦恼 --2018-2019年度重装劳动模范景千周景千周,热加工分公司渗碳班组长。他在近二十年的工作中,熟练掌握了热处理设备的各种操作技能,能够处理各种设备故障。“有他在,没烦恼。”是渗碳班组组员给他的评价。热加工分公司有奥地利的多用炉、高中频表面感应淬火设备、井式渗碳炉等多种热处理渗碳设备,景千周对每种设备都非常熟悉,处理日常故障得心应手。多用炉内部有渗碳室和淬火室,工件渗碳结束后,会自动进入淬火室进行淬火工序。景千周遇到过工件无法进入淬火室,机器报警的问题,他凭经验判断工件卡在了渗碳室和淬火室中间的横梁上。由于炉内温度高达930℃,横梁下是油类物质,工件卡住容易燃烧爆炸。景千周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立刻加大氮气的输送,使炉内温度降至600℃,等待两个小时后,打开淬火室,手动升高淬火室的台子与横梁平齐,让工件缓缓过渡到淬火室。渗碳、氮化工序是24小时运作,工序周期长、劳动强度很大,每晚都有值班员值守。景千周经常在半夜接到值班员的电话,询问各种故障的解决办法。有一次半夜两三点,景千周被电话铃声吵醒,值班员告诉他井式渗碳炉到了该出炉的时候,炉盖却无法打开。“别着急,先看看是不是炉门限位脱离了,再看看液压系统有没有问题?”他指导值班员一项项的排除故障原因,经过半个多小时,炉盖终于打开了,他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才结束了通话。好富顿251C型聚合物水基淬火液是专门为高、中频感应热处理设备配备的淬火介质。实际使用中,在单独的水池内配置水基淬火液对工件进行淬火,由于该淬火液自身无法循环搅拌,影响淬火效果。景千周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水基淬火液搅拌循环的问题。他看到了水池附近的压缩空气,尝试着加装三通和软管把压缩空气通入水池底部搅拌。跟踪发现这种方法使水基淬火液得到了充分搅拌循环,获得了较稳定、可靠的冷却效果。“组长设计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经济省力,为我们工作解决了很大的难题”渗碳班组葛琤说道。有一次,井式渗碳炉出现了故障,需要到地坑下面进行查找原因。景千周拿起手电筒就钻进了地坑,他发现炉子油封的地方在冒烟,地坑里又呛又热。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很容易爆炸,必须尽快处理。他爬出地坑,先关闭了设备电源,用铁皮制作了铲子,准备再次下去。“我去吧,组长。”“不行,我比你工作时间久,我去。”他再次钻进了地坑,用铲子一点点地清理油封处的灰尘和炭黑,重新油封了炉缝,排除了故障。渗碳、氮化、高、中频表面淬火控制自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对操作安全、过程控制方式、质量等有要严格求。他熟练掌握了设备调试、操作流程,故障排除等多方面的技能。作为班组长,他把技能教给每位组员,不使每一个组员掉队。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日益提升,产品质量节节攀升。渗碳班组先后获得西安市“工人先锋号”、重装集团“质量先进班组”、公司“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收获了“2018-2019年度重装劳动模范”“西煤机工匠””“质量明星”等满满的荣誉。“组长好像什么都会,有任何问题找他,都能解决。”组员许诺说道。凭借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景千周成为了渗碳班组坚强的后盾,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的保障。有他在,没烦恼!(李思远)
-
07-23玩转“德玛吉” 这技术不得不服
玩转“德玛吉”这技术不得不服——2018-2019年度重装工匠高强“德玛吉”是一种纯进口的高端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在机加二车间里,这样的加工中心有两个,要说“玩”的最好的还属高强。 “闷葫芦”里装的都是宝贝不善言谈的高强在同事眼中是个一门心思干技术的踏实人。平时话语不多,但要问及关于“德玛吉”的问题,他就会说的一套一套。“现在遇到问题不用再去跟厂家沟通了,有高强呢!”他的搭档说道。2014年“德玛吉”刚进厂时,高强跟着厂家的人一起学习安装调试,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咨询提问。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刚开始操作时,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他就主动的上网查询资料,为了能熟练掌握编程还专门学习了专业英语,仅用了短短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巧。多年的实践经验练就了他过硬的数控技术本领,现在他不仅能够合理设计加工工艺、独立编写各种数控系统的加工程序,还学会了判断和处理简单的车床机械故障和系统故障。在行星架加工中他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盘类、薄壁零件发颤、变形的问题。很好的保证了加工后的零件质量。在加工密封环的时候,壁薄仅为35mm,上部还带有两个槽子,加工难度较大,装夹过程中容易发颤,他设计制作了相应的工装,夹具得到了公司技术部门的高度认可。解决加工中的多种“疑难杂症” 内齿圈通孔加工是在普通钻床上加工,加工时间长,孔的位置度误差很大。他研究的“用U钻加工内齿圈通孔”的加工技术,不仅用时少,加工精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之前在普通钻床加工一件CONO13305-03内齿圈需要2-3天,孔的位置度偏差在0.5mm左右,采用U钻加工后,仅需要4-5个小时,且孔的位置度偏差在0.1mm以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以前加工花键轴要在普通床上磨活、找正、装夹、不仅工序麻烦且耗费工时长,加工精度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自己发明的一种“花键轴铣工序工装”,改变了装夹方式,减少工序,使得加工效率提高了2-3倍。有些加工零件的孔特别小,市场上的刀具公司没有适合加工此类产品的刀具,他自己利用加工边角料、废旧材料加工了一种“热装刀杆”,很好的解决了此类产品的加工问题。“德玛吉”在加工过程中虽然可以实现自动换刀,但换刀器的位置存有偏差,会碰撞机床,或者压坏夹爪,无法继续加工零件。一向爱摸索的高强看到这种情况后,发明了“换刀器位置的检测装置”,装置的一端安装在主轴,一端安装在换刀器,可以做到精确检测中间孔的同心度,完全避免了自动换刀的偏差现象。班组里的“硬核”老师作为机加二车间铣钻组组长,平常在班组中,他每周都会定时组织组员一起讨论在加工中遇到的问题。班组里,大家在加工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愿意向他请教,从识图到加工,从测量到操作,他都耐心的进行指导。在工作的近20年中,他先后带了8名徒弟,多数都已经成了各自岗位上的骨干技术力量。多年来,他苦练操作技能,潜心钻研业务,经他手加工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并先后获西煤机公司“技术能手”“西煤机工匠”荣誉称号。(黄军娣)
-
07-22数控班组的“创想大师”
数控班组的“创想大师”--2018-2019年度重装工匠张丹张丹,机加三分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一直从事车床加工生产。工作中,他经常会冒出“能不能改进优化”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是车间公认的“创想大师”。目前,张丹一人操作CK6180、CK6163两台数控车床,承担着机加三分公司大部分精车件的加工。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数控车床技术,可是在刚接手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从零学起。零件加工程序编程、数控车床基本操作原理与方法、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等难懂的“硬骨头”,他都一一“啃”了下来。他积极参加各种数控车培训和技能比武,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慢慢地,他成为了车间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加工过程中,张丹发现数控车床的刀台偏低,且受机床限位控制的影响,装夹刀具后,刀头会低于车床主轴中心或X向到不了中心,加工内孔时,刀具无法进到内孔,造成无法加工的难题。“这个难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必须尽快解决。”经过认真钻研,他设计了偏心刀架,将其装夹在机床刀架上,利用刀架的偏心,抬高刀具位置,延长了刀架的行程距离,解决了小孔无法加工的难题。张丹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无孔盘类、板类零件,这类零件又大又重,没有孔眼,无法用吊绳吊装,增加了吊装难度。“能不能设计个夹具,解决无法吊装的问题?”他陷入了思考中。在用手拿取东西的过程中,他灵机一动,可以模仿手指抓取的原理设计吊装夹具。他设计的吊装夹具夹装于无孔盘类零件上,拧紧螺栓,将吊绳穿过此夹具,就可以简单快速的将零件吊起,装在车床、铣床、镗床上。看到张丹使用吊装夹具的轻松方便,工友们纷纷都进行使用。车工组的朱武利说:“这个夹具夹紧力大,不易造成脱落,用起来非常趁手。”薄壁套系列零件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零件变形的问题,废品率很高。这种难题的解决,肯定少不了张丹。他改进了传统的加工方法,先把毛坯的一端车圆作为夹头固定,加工另一端时单边留1mm的余量,粗加工去除余量,释放零件内应力。接着,精加工时零件不要从毛坯上全切下来,单边留3mm,精车达到工艺要求后,再切下零件。改进后的加工方法,在加工过程中分两次去除零件余量,达到多次释放零件内应力的效果,有效的减少零件变形,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薄壁套类、轴承套、垫类成活率约为85% ,采用改进后的加工方法,成活率接近100%。这种采煤机用薄壁套系列零件加工工艺及加工方法的优化方案可以一次成活,无返修,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工期。”工艺部门的人员说道。在加工技术领域,张丹不断的钻研和学习,自行设计制作多个工装,优化改进了多项加工程序。用于车床卡盘定位,加工盘类、薄板类、密封盖的定位胎具,数控车床钻孔的方法改进等,都是他凭借数十年工作经验的积淀,不断摸索创造出来的成果。这些也支撑他获得“2018年二季度西煤机工匠”、“2018年度先进职工”、2019年度“西煤机工匠”、2019年度“重装工匠”等荣誉称号。“态度和责任心决定着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这是张丹的工作信条。他秉持着为产品质量负责的态度,在数控车床旁挥洒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在创新实践的征程中不断探索,永不停歇!(李思远)
-
07-21高端制造中心里的一颗“质量恒星”
高端制造中心里的一颗“质量恒星” ——重装集团2018-2019年度重装工匠杨锋公司的高端制造配件大多出自机加一分公司的加工中心班组,在这里,杨锋操作40T尤尼进口加工中心可谓是“高端中的高端”。每一项加工任务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高、精、尖”,即加工产品的高端化、质量的精细化、技术的尖端化。每月都有一级品“干我们加工这行的,几个月能出一个一级品就算不错了,可这家伙月月都有一级品,是我们这里边一级品最多的。”杨锋的同事说道。对于每一项加工产品,杨锋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火候大了,怕伤着,火候小了又怕成不了“器”。采煤机牵引部与箱体之间传统的连接方式是采用销孔的方式进行连接。如果将这种连接方式一成不变的用在8.8米超大釆高智能化采煤机摇臂连接部分是不会影响采煤机的正常使用的。但杨锋认为,8.8米是公司在采煤机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幸参与其中,他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活儿干漂亮。凭着自身多年的加工经验,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创新优化了“T型连接部位”。使连接处精度控制在0.02mm内,大大地提升了采煤机机身的稳定性。每月工时1000多点“现在像他这样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不多了”他的搭档周师傅说道,每天7:10分到厂开始干活,中午12:30又开始干活,天天如此,一个月下来的工时就是1000多点,而这样一坚持就是13年。在高端加工中心产品任务繁重,产品品质要求极高,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加工MG500-FD超薄煤层采煤机壳体的时候,考虑到搭档周师傅年龄大,杨锋主动加班延点,连续干了9个通宵。在加工8.8米超高大采煤机摇臂时,因工期紧张,他又主动请缨,和对班每天24小时两班倒,连续干了20多个通宵。每件产品都合格在高端制造项目中,他完成的C0N055301、C0N060301、C0N063301等一系列高端壳体的加工任务均是一次性交验合格,还在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中,突破传统加工方法,使用新的加工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改制刀杆、发挥创新思维解决了一系列加工难题。MG-500超薄煤层采煤机的壳体和箱体是连在一起的,属于大体积的异形件,加工难度大。加工设计方案通常为“镗—焊—镗”,这中间免不了多次的上活、装夹、找正、卸活,加工时限和精度都难以保证。杨锋经过仔细研究图纸,请教师傅,在加上自己多年的加工经验,大胆尝试,省掉焊接的程序,直接返镗,不仅保证了加工精度,还节省工时8小时。同在一个班组的马秋政曾经问杨锋是如何做到加工效率如此之高,而且质量能每次保证合格。杨锋不仅把自己的加工参数设置全部告诉他,还告诉他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端面大型连接螺纹加工,在选择刀具时应该如何选择,刀口补偿应设置多少,刀具磨损、震刀、让刀等应该怎样处理。凭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经他手加工的壳体,合格率均在99%以上,没有一件质量责任返修。杨锋先后获西煤机公司“四有职工”“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大家公认为西煤机的“质量明星”。(黄军娣 李思远)
-
07-17爱动脑筋的“编程小哥”
爱动脑筋的“编程小哥” --2018-2019年度重装劳动模范栗文岳栗文岳,机加一分公司数控班组镗铣工。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他喜欢在数控编程中动脑筋,积累了丰富的数控镗铣床加工技能和方法,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编程小哥”。普通4轴数控镗铣床找正是如何操作呢?通用的办法都是把工件加紧固定在工作台上,用百分表直接拉X轴正负两端,然后靠眼睛目测手动旋转工作台来实现工件的拉直。这种做法很繁琐,即便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得重复多次才能达到要求,有时候遇到工件并不是一个大平面的情况,拉直时会更麻烦。“能不能简化操作方法,快速找正呢?”栗文岳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就在苦苦思索的时候,高端加工中心用探头找正给了他灵感。他在普通4轴数控镗铣床的操作系统进行编程,利用数控NC的计算功能快速的实现工件拉直找正。他研究的“普通4轴数控镗铣床快速找正法”可使普通数控机床在找正方面无限接近高端加工中心的效率,大量节约辅助生产时间。“这种快速找正法真好用,我干一个活最少节约20分钟,尤其是大型壳体的找正,效果很明显。”数控班组的寇俊杰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在栗文岳眼里,编程不是一件枯燥的事,他对编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从三角函数等高数知识点学起,利用空闲时间,搜集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CHR、RND等命令。慢慢地,他懂得数控编程的各种指令,以及系统中自带的模块,对许多SQRT、OFFN等不常用的指令都做到了如指掌。有一次,他接到了加工N56801、N56901行走箱的任务。这两个行走箱有一个特殊的φ422H7×70外圆精加工工艺要求。这次行走箱材质硬,往常使用的立铣刀铣削,会对刀具有严重磨损。同时刀刃长度不够,深度无法达到一次加工成型,造成工件的粗糙度差,影响后续安装使用。面对这种情况,栗文岳坐不住了。经过反复试验加工,他设计了一种专用外圆精镗加工刀具的小改制。这个小改制与外圆镗刀配合使用,可以把刀具的微调精度控制在0.01mm内。加工后的孔面光滑,完全符合精加工工艺要求。“以前用立铣刀要花费两个小时,现在使用外圆精镗加工刀具和小改制,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加工。”数控班组组员说道。加工1660型采煤机的N561(2)01牵引部壳体拉缸,工艺部门给的电脑加工程序步骤多达10000多条。这个程序中途出现刀具磨损、打刀的现象,就需要更换刀具,重新开始。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栗文岳又开始钻研琢磨。他将原本10000条的电脑程序改成了手工编程程序,只需要简单的十几步手工循环操作就能完成加工。即便中途出现刀具磨损,只需要重新完成十几步。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产品质量。“工作首先要有热情,坚持下去,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栗文岳经常这么说。疫情的原因,今年公司出口土耳其的采煤机项目严重影响工期。栗文岳作为第一批复工人员,义无反顾地承担了牵引箱的加工。“他干活到晚上两三点,很少休息,想要为后面的组装调试多留点时间。”栗文岳的搭档郑先锋肯定地说。经过加班加点,原本需要7天完成的工期被压缩至5天,产品加工一次交检合格。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还为公司的项目进度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这个结果让他成就感满满。岗位上的坚守,也让他获得了满满的荣誉。他先后获得重装集团“质量先进个人”、2019-2020年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西安市机冶建材系统十佳机械工匠人才等荣誉称号。栗文岳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数控编程里永不停歇,坚定向前迈进的步伐。(李思远)
-
04-29最美奋斗者
近日,西安市总工会正式发布2019年西安十佳最美工人名单,公司员工白晓卫榜上有名。白晓卫,男,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西煤机公司机加二分公司数控班组组长。擅长加工如“细长轴”、“薄壁套”多线螺纹和大螺距的螺杆加工,并且掌握了“法那科”、“西门子”、“华中”等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和操作,是西煤机公司青
-
10-25世界首台自主研发8.8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背后的“螺丝钉”(十四)
编者按:8月2日,公司自主研发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出厂评议会暨发布会召开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每一次辉煌,都书写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个数字,都激荡着最美的声音。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责任点燃梦想
-
09-25世界首台自主研发8.8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背后的“螺丝钉”(十三)
编者按:8月2日,公司自主研发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出厂评议会暨发布会召开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每一次辉煌,都书写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个数字,都激荡着最美的声音。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责任点燃梦想。他们用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西煤机人风采,我们推出“世界首台自主研发8.8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背后的‘螺丝钉'”系列宣传报道,旨在发...
-
09-05世界首台自主研发8.8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背后的“螺丝钉”(十二)
编者按:8月2日,公司自主研发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出厂评议会暨发布会召开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每一次辉煌,都书写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个数字,都激荡着最美的声音。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责任点燃梦想。他们用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西煤机人风采,我们推出“世界首台自主研发8.8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机背后的‘螺丝钉'”系列宣传报道,旨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