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助推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报
“在推动动力变革方面,就是要从主要依靠物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转向更加重视科技、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技术装备。”
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展现、分析与优化都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势不可挡。
“在推动动力变革方面,就是要从主要依靠物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转向更加重视科技、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技术装备。”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谈“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时表示,与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现在能源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强,部分技术设施还受制于人,技术的“空心化”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原创性成果还不多,创新的投入效益还不高。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我国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制造”全面走向“智造”
与其他行业不同,装备产品研制开发出来之后必须与用户紧密结合,不断修正、优化、改进,最终才能完成研制。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而且费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装备制造业开发产品的费用和实验验证的费用达到1:3-10。这导致大量企业不愿意做实验验证。对此,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提到,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区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各项政策规划,积极培养相关人才,继续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合作平台。
“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闭门造车极不可取,各行各业应发挥创新精神、加强合作。” 武钢认为,加强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数据化的基础建设;加强实体实验平台和数据仿真的结合;加强基础数据治理和数据分析应用的结合才能让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备从“制造”走向“智造”。
打造利益共同体 形成链式竞争力
善于深度应用数字技术的制造企业将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例如,通过对采购、生产、库存、资金、质量、能耗、设备状态等业务数据的及时洞察,可以帮助企业对运营管理中的各类复杂问题能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对员工工作实绩的采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潜能;通过根据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对营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以在市场上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服务客户。
优秀的制造企业也在一直致力于产品本身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采集、状态感知与远程控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服务收入。资料显示,我国在煤电、核电、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及电网等领域,已形成从设计、研发、制造、建设、运维到检测认证,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
“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首要工作是加强需求牵引,鼓励供需对接,构建基础领域的研发体系和实验验证体系,集中产业链优势力量突破基础领域的制约,在强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链。”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引导,助其在优势领域主动对接技术、伙伴,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链式竞争力。
从创造“产品”到创造“价值”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知识和技术“蓄水池”的功能。一个国家制造的商品,尤其是装备产品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蓄水池”就越大,国家通往繁荣之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此,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依靠资源主导、投资驱动的传统套路,不能再在简单重复、低技术含量、缺乏创新内涵的领域内扩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的大浪淘沙和兴衰起伏说明,企业所拥有的别人拿不走、学不会、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唯有科技创新能力。
武钢说,国家统计局过往4年(2014-2017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0.4%、31.8%、32.9%和32.7%。不难发现,2014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占整体工业增长的比重较低,到201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增多,我国对于能源装备制造业也采取了非常多的优惠措施,并且在资金、技术上也非常支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但是这种支持一般都支持的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的传统工业制造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环节。整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主要就是包括前期咨询、规划统筹、研发技术、设计方案、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调试运行、监测监控、维修服务、保养更新,直到产品报废、解体或回收这些,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多多的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当中的高新技术,而不是仅仅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制造方法。